為什麼在台灣教育領域的分層隨機抽樣是採學校規模為層級

Leave a Comment
做研究做久了,有些陳述似乎變成就是習慣一定要這樣做,裡如抽樣要來做分層抽樣,然後分層的依據都是根據學校規模。這樣的抽法上到台灣最大的大型教育資料庫(TASA),到最小的碩士論文,都是根據學校規模分層,但我沒看過有人進一步陳述說為什麼。我也是如此,但直到被Reviewer一問,我得自己去找答案,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,可能的解釋是我國資源分配受到學校規模影響很深(張良丞、王保進、許添明, 2010; Zhang & Sheu, 2013; 也請看教學實務現場的分享文),大校擁有的資源不論是老師數還是分配到的款項遠多於小校,而這些資源非常有可能去影響研究者正在調查的某項專案成效(例如考試成績、教師教學效果等),Smith and Humlum (2015) 甚至發現學校規模對於學生未來的長期產出(如高中畢業率、薪資等)都有顯著影響。如所以分層以學校規模是有道理的(淡化了資源影響),因為這使得大中小型學校都有被抽到的機會,換句話說,這使得樣本具有代表性來解答研究問題。

當然,我知道應該有比這個更好的說法~有興趣可以一起在這討論
或是我Facebook

文獻

  • 張良丞、王保進、許添明(2010)。以學生學業成就評估國民小學教育經費適足性—以台北市為例。教育與心理研究。33(4),109-136
  • Humlum, M. K., & Smith, N. (2015). Long-term effects of school size on students’ outcomes.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, 45(0), 28-43. doi: http://dx.doi.org/10.1016/j.econedurev.2015.01.003
  • Zhang, L. -C., & Sheu, T. -M. (2013). Effective investment strategies o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in rural areas. Quality & Quantity, 47(5), 2999-3017.

0 意見:

Post a Comment

Please leave your comments here :)